▲北京密云古北口镇河西村的乡村医生朱来成正在给村民看病。截图来自新京报视频
“我建议可以从定向培养、提高待遇等多方面入手,壮大乡村医生队伍。”
据新京报报道,1月14日,北京两会期间,针对乡村卫生室人才缺乏、村医老了人才队伍如何接续的问题,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炭厂村党支部书记邢卫兵,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来自最基层的人大代表,对于基层医生缺乏现状,往往有最深刻的感受。
近年来,包括北京在内的各地,持续加大对基层医疗的投入力度,不少地方可谓“要钱给钱、要物给物”。尤其是新冠疫情流行以来,基层医疗的重要性得到凸显,新增防疫国债等资金,重点投入到基层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但人们也意识到,房子好建、设备好买,人才队伍建设却无法一蹴而就。一个不能忽略的现状是,很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得越来越完善,却缺乏坐诊的医生;医疗设备越来越好,但利用率很低,甚至无人会用。
为解决这一问题,一种很理想的方式就是定向培养,壮大乡村医生队伍。
实际上,这种方式已在多地进行过尝试。由当地为定向生在校学习、实习、规培期间提供所需经费和生活补助,并用签订合同的方式,明确定向生毕业之后,回当地至少工作多少年。
通过这种方式,不少地方也为基层输送了很多紧缺医学人才,尤其在一些边远和艰苦地区,医学定向委培生更成为了乡村医生队伍的重要来源。
但多年的实践也发现,医学人才定向委培制度依然存在短板。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定向生违约的比例较高,有些定向生宁可支付较高的违约金,也不愿到基层工作。未满最低服务年限就离职的现象更为多见,基层医学人才流失严重。
此外,在确定最低服务年限时,双方也存在很大的分歧。比如,有些委培合同上明确,委培生毕业后要在委培单位工作5—6年时间。但学生在医学院校毕业后,往往还要在医院接受3年左右的规范化培训,扣除这个时间,委培单位觉得定向生在单位工作时间太短,不划算。
另一方面,由于医生培养时间长,在校学习加上医院规培,通常要花8年左右的时间,定向生也不愿意延长在基层的最低服务年限,否则,即使人到中年,仍然无法走出乡村。
归根结底,定向委培面临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待遇。
乡村医生的主要收入来源,除了基本工资加上绩效收入之外,还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收入。但由于基层诊疗收入不高,分配到绩效方面的资金也不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量很大,花费了乡村医生大量时间,但按量计酬,收入也不高。因此,提高乡村医生的待遇,要有更大胆的想法和更有力的举措。
对此,北京已有所行动。2021年,北京专门发函要求各涉农区在开展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的同时,要加快补充乡村医生岗位人员。其中提到,适当突破现有乡村医生岗位待遇。各区可结合实际,对偏远山村或条件艰苦等难以吸引人员的乡村医生岗位,可适当突破现有政府购买服务水平(3500—5500元/月),确保人员补充到位。
当然,除了改善待遇外,还有其他一些做法也不妨进一步完善。比如,人在陌生环境中,更难以忍受偏远等带来的不便。培养更多本土定向生,使基层医生能够在熟悉的环境当中、为熟悉的乡亲服务,这样就会增加他们的适应能力。再如,乡医县管,可以给乡村医生带来“在县里工作”的感觉,提升基层医生的岗位吸引力。
总之,医疗是关系到每个家庭的民生大事,医疗短板也是乡村面临的主要短板,医生定向委托培养是化解乡村医生缺乏难题的好方式。但细节决定成败,在具体的举措上,仍需不断探索和改进,也不妨在乡村振兴的大战略里,统筹解决村医老了谁来接续等基层医疗难题。
撰稿 / 罗志华(医务工作者)
编辑 / 刘昀昀
校对 /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