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问:麻疹病人处理?
病人在医院或家隔离治疗,减少与他人接触,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学校发生麻疹的学生,不能继续上课,应在医院或家隔离,不要去学校、幼儿园、俱乐部等公共场所直至出疹5天后。
病例从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密切接触过的人,均为密切接触者,对密切接触者实行家庭或学校医学观察14天,在医学观察期间出现发热等情况,应立即隔离治疗。
(1)在农村1个自然村或城区1个社区或1个集体单位发生麻疹病人后,凡与病人有接触或可能有接触的6月龄至40岁的人群,原则上都是应急免疫的对象。
(2)对于集体单位(如学校、幼托机构、厂矿企业等),规模较小的单位全部接种。上千人的单位可根据工作、生活、学习、居住场所划定接种范围,但已形成暴发点的单位,仍应全部接种。
(3)对于流动人口聚集区、民工子弟学校、流动人口较多的企业,发生麻疹时,除按上述处理外,应立即对周边同类企业、学校及流动人口聚集区的人群开展应急接种或查漏补种。
(4)尽早,在接触病人的3天内接种可预防发病,在3天之后接种,防止发病的可能性极少,但可减轻症状并减少并发症。
AFP病例指急性起病、以肢体运动障碍为主的伴有肌肉弛缓性麻痹(软瘫)的病例。
卫生部要求报告的15岁以下的急性迟缓性麻痹疾病有14种。采样和送检时应符合下列条件:(1)在麻痹后14天内采集;(2)2份粪便标本至少间隔24小时;(3)每份标本量为5克以上;(4)粪便标本送到实验室时带冰且状态良好。
Ⅰ级:接触或喂养动物或完好的皮肤被舔,确认病史可靠则不需处置。
Ⅱ级: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属轻度暴露,应立即处理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
Ⅲ级:单处或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抓伤) 或破损皮肤被舔或粘膜被动物体液污染,属严重暴露,应立即处理伤口并注射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动物源性抗血清或人源免疫球蛋白)。
全程接种符合效价标准的疫苗后1年内再次被动物致伤者,应于0和3天各接种一剂疫苗;在1~3年内再次被动物致伤,且已进行过上述处置者,应于0、3、7天各接种一剂疫苗;超过3年者应接种全程疫苗。此外,对暴露前后所用的疫苗效价无法证实者及免疫回忆应答无法确认者仍应进行全程免疫。
(1)经实验室或省级专家组确认后,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开展AFP病例主动搜索,判断脊灰野病毒或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可能的传播范围。
(2)确认为野病毒输入或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并组织开展应急免疫活动。
在病例发生的所在村采用入户调查方法,至少调查30名5岁以下儿童,若本村儿童不足30名,要调查此年龄段的所有儿童。
(1)进行药物预防,抗菌药物首选SD等磺胺类药物。
(2)医学观察10天(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一般采取居家医学观察,必要时集中观察。医学观察期间,要告知其进行自我隔离,并每天自行测量体温。
(1)在乙脑流行时,对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者可应急接种乙脑疫苗。
(2)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蚊虫孳生地,对畜圈、厕所等三带喙库蚊等孳生地进行药物灭蚊。
(3)对病人进行床边隔离治疗,做到室内无蚊虫,临床症状消失即可出院。对病家周围50米范围内居室,畜圈及蚊虫孳生地进行药物灭蚊。居室内采取灭蚊、防蚊措施。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是指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作出明确诊断的肺炎病例:发热(>38℃);具有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经抗生素规范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
流感样病例定义:发热(腋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缺乏其他实验室确定诊断依据。
流感样病例暴发定义:指一个地区或单位短时间出现异常增多的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流感样病例。